隨著國家防控非瘟政策的重大調整,尤其是不再實行大面積的撲殺政策和允許豬場進行自檢非瘟,這就為豬場實行“拔牙”提供了政策支持,但我們在市場大量拜訪發現,許多豬場盡管實行了“拔牙”,但結果卻千差萬別,部分豬場成功控制大群,而有的豬場“拔牙”之后則是此起彼伏,最終“拔牙”失敗,那么決定豬場“拔牙”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?結合筆者的處理經驗,我們總結了五大關鍵影響因素。
第一“拔牙”時間至關重要
豬只感染非瘟后,在早期有三種臨床表現,包括:目光呆滯、精神不振、拱料不吃,此時是非瘟“拔牙”的鉆石期,發病豬只尚未進行排毒,在這個階段進行點殺發病豬,不會導致病毒擴散,拔牙損失最小,效果最好。
豬只目光呆滯、拱料不吃
一旦錯過了“拔牙”的鉆石期,豬只將會出現:眼睫膜充血、皮膚壞死和發紅、高燒不退等癥狀,豬場極易將非瘟和豬丹毒相混淆,使用大劑量青霉素+安乃近進行干預,將加速豬只死亡,此時進行對發病豬只以及同圈舍豬只實行“拔牙”(欄殺),如果使用定位欄的豬只發病,需要將發病豬臨近的1-2頭豬只進行拔牙,此時成功的概率機會很大。
豬只出現疑似“豬丹毒”的癥狀
到了非瘟發病的中后期,豬只出現疑似藍耳的癥狀,包括:耳朵、臀部、腿部、腹部出現發紫和張口呼吸等呼吸道癥狀,此時進行“拔牙”,成功的可能依然有,但付出的代價很大,往往需要“舍殺”。
豬只出現疑似“藍耳”的癥狀
到了發病的后期,豬只出現大量出血,包括:口鼻流血、尿血和便血的情況,此時進行“拔牙”,成功的概率很低,豬場損失慘重,往往需要“棟殺”。
豬只出現疑似“回腸炎”的癥狀
第二點
處置方法
豬場在發生非瘟后,需避免進行錯誤且危險的操作:包括:對發病舍進行沖欄、除糞、注射疫苗(包括使用雞新城疫疫苗在內的免疫增強方法)、配種、斷奶、查情、生產工具(體溫計、注射器)的混用和生產人員的竄舍,導致人、豬、物品的大量移動,這些行為都將導致非瘟病毒的擴散,拔牙很難成功。
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非瘟病毒在糞便里室溫條件下11天之內仍具有感染性,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極易形成氣溶膠,加速疾病傳播;使用免疫增強劑來提升免疫力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,不利于成功“拔牙”。
第三
飼喂方式
由于非瘟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,如果采用相同料槽或水槽的豬場,拔牙也很難成功,付出的代價也很高,尤其非瘟在水里致病載量極低,只需1個病毒,通過水的流動,就可以讓共用水槽或料槽的豬只發病,因此飼喂方式很關鍵。
第四
欄舍結構
傳統實心墻的圈舍相比于定位欄,這種欄舍結構可顯著減少豬只的口鼻接觸,從而減慢發病速度,有利于“拔牙”,豬場在實行拔牙時成功的概率更大,付出的代價更少,因此在給豬場進行拔牙時,需要將發病舍和健康舍進行必要的物理阻斷,可通過修建隔離墻的方法來實現,并避免發病舍和健康舍的人、物接觸,也可以大大提高“拔牙”成功的機會。
第五
必要的藥物干預
由于非瘟具有較長的潛伏期,對發病豬只進行拔牙之后,可能還有一部分豬只已經感染或有感染的風險,此時進行添加必要的藥物進行防控也十分關鍵,對豬群可以添加:康之源(4kg/T)+VC(300g/T),連續使用3周,豬群穩定后,將康之源用量調整到(2kg/T)。
小結
非瘟的拔牙成功涉及的因素很多,以上5點是我們在處理豬場暴發非瘟后關鍵技術點,我們希望通過分享這些關鍵技術,讓更多豬場掌握拔非瘟牙關鍵技術,可以大大降低非瘟暴發后的豬場損失,避免豬場清場,非瘟將與我們長期共存,只有不斷總結經驗,未來在抗擊非瘟的路上我們才能走得更遠。